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上半年功能性食品频获融资,保健品变成“零食”?

来源:ZAKER 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
2021-12-21

据 36 氪消息,又一功能性食品品牌 "JOLIYOYO" 于今年 6 月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实际上,仅今年上半年,创新功能性食品赛道已经出现 10 余次融资。如 BuffX、Nelo、轻御等新锐功能性食品公司,相继在上半年完成千万级别的 A 轮融资,其中不乏 IDG 资本、红杉资本、GGV 纪源资本等知名投资公司身影。

这些公司多以年轻人为目标消费群,主打各类创新功能性食品,在一众年代感厚重的传统保健产品中实属 " 另类 "。

品牌和资本扎堆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功能性食品市场。

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国内功能性食品渗透率水平和美国 70 年代接近,仅为 20% 左右,其中粘性用户仅占 10%,成长空间巨大。

当传统保健品摇身一变,成为更具新鲜感的功能性 " 零食 ",相应的消费市场也就随之被制造出来。

从本质上来说,功能性食品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其中可以按国标添加一些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

这类功能性食品可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保健食品,如符合审批条件则可获得 " 蓝帽子 " 认证。不过," 蓝帽子 " 认证在为产品质量背书的同时,也会对产品的其他 " 卖点 " 宣传造成限制。


有业内人士分析,实际上近年来国家过批保健品的标准倾向于 " 提高免疫力 " 这项功能,因此保健品的宣传也多集中在该功能上,由此就造成产品的其他功效宣传受到一定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诸多品牌为了笼络更大的受众市场,选择不将产品申请为保健品,而直接作为普通食品售卖。

此外,传统保健品陈旧固化的产品形象,早就无法吸引更具消费能力的年轻群体。尤其是在年轻群体崇尚 " 朋克养生 " 的风潮之下,年轻群体的保健品消费更加追求个性化功效,如减肥、助眠、护眼、醒酒、提振、阻断碳水等。

当这些需求被制造出来,品牌在将产品 " 去保健品化 " 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其塑造成具有科技感、时尚感的 " 零食 "。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褪黑素软糖、补充胶原蛋白软糖、提神醒脑气泡含片、醒酒软糖、益生菌酵素果冻等,不管是从食品类型还是产品外观来看,与普通零食几乎没有差别。但实际上,它们都属于具有不同功效的功能性食品。

除了新锐功能性食品公司,传统保健品牌安利、汤臣倍健、自然之宝等也相继在功能性 " 零食 " 赛道上布局。

不过,开头提到的几家功能性食品公司推出的热门产品,BuffX 阻断糖果、褪黑素软糖、NELO 益生菌嚼嚼豆等均无保健品标志。

此前,玻尿酸原料供应商华熙生物推出的玻尿酸饮用水以及 " 黑零 " 系列玻尿酸食品热度也一时高涨,不过相关产品同样均无国食健字号。

目前,国内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功能性食品这一概念,仅有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划分。

《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市场监管总局于今年 2 月发布的《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剂型及技术要求(2021 年版)》,将粉剂、凝胶糖果纳入保健食品备案剂型,施行时间为 2021 年 6 月 1 日。

因此,严格来说,此前国内市面上的诸多功能性食品并没有获得权威认证,基本上处于食品和保健品之间的模糊地带,品牌以打擦边球的方式来宣传产品功能。

在功能性食品市场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时间较长,因而也更为成熟。

据公开资料,美国功能食品市场销售额的全球占比长期保持在 30% 以上,上市新品数量也长期位居全球前列。

同时,FDA 在 1994 年即出台《膳食补充剂健康和教育法案(DSHEA)》,以规范相关功能性食品市场。

此外,美国知名市场研究机构 Sloan 公司会对美国功能性食品市场进行周期性研究,从而群体定位、功能诉求、消费理念等方面提供市场指导。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