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传统城市在全球化中消失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邓聿文 责任编辑:
2011-05-10
  对“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进行搜索,可见从南往北,从西往东,从大都市到小城镇小社区,全国都在大张旗鼓大步流星地说和干:要建设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智能化管理、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

  毫无疑问的是,智慧城市正在建成也一定会建成。不用等到十二五末,如果现在提问:哪些城市正在、能够、将要建成智慧城市,保证齐刷刷地会有森林一样的手臂举起来。

  “智慧城市”我们不缺,但要是倒过来变成“城市智慧”,我们恐怕就没有信心说我们不缺了。比如说:深圳市要建智慧城市,我想无人怀疑。但这个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居然闹出要8万“高危人员”离城出走的事。当地官员左右解释,不能自圆其说,不能以理服人。须知,8万人本身在欧美国家已经构成一个中小城市了。这让我们深思:智慧城市与城市智慧竟有如此不同!最直观地说:深圳能建好智慧城市,但深圳不一定有足够的城市智慧。

  深圳只是个例。概而广之,为什么我们不缺智慧城市,但我们缺少城市智慧?

  智慧城市可花钱做,城市智慧没现成货。花千亿万亿钱用新技术、新设备建智慧城市,市长们拍着胸脯说没有问题。但如何对待假想中的这8万“高危人群”,这个方面能有谁来教我?

  智慧城市可上短训班学,城市智慧没法一口吃个胖子。要建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园林城市,东学新加坡,西学德意志,十天半月上个出国研修班没有问题。要学人家的城市智慧,可没办法通过“穿越”,回溯百年、千年历史,从头慢慢去捋。更何况,我们在三十年走完人家上百年的城市化道路,哪有时间“涵泳功夫兴味长”?

  智慧城市能大部分抄,城市智慧只有自己悟。智慧城市这类依靠硬件投入、讲求技术的东西,大都可抄可搬。况且,跨国公司早已专门把西方模式拿来,改造成中国城市的可行性应用方案,就等着挣我们的钱了。城市智慧这东西没地方去抄。比如东方哲学中包含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风格只有中国人才有一丝感觉。可  中国城市的“千城一面”向来受到诟病,近日,在南开大学主办的一场有关城市形象的论坛上,就有学者炮轰全国许多城市在追求“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过程中,“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涌现出来,成为受人推崇的“地标”,200个城市如同一母同胞。

  不过,如果把“千城一面”现象的出现仅仅归咎于在城市改造中,开发商和地方行政长官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合谋”,则有些太简单。的确,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决策者基于政绩需要,一味追求“城市规模经济”,忽视“城市生存空间品质”,打造张扬性的城市排场“规模”与“表象”,是制造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重要因素。但是,有一个背景不能不提,这就是工业化,尤其是全球化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冲击与影响。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的一体化,也使得城市发展理念、设计思想乃至建筑手段与材料都国际化了,一方面导致中国成了全球建筑师的试验场,另一方面造成“城市流行病”与“跟风热”的泛滥。

  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央视新大楼的设计者库哈斯,在一次国际建筑设计学术研讨会上,曾这样调侃他的中国同行:“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建筑师的十分之一,在五分之一的时间内设计了五倍数量的建筑。这就是说,中国建筑师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比如上海,在过去十几年中新建的摩天大楼,比整个美国西海岸全部摩天大楼的总和还要多。而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大都直接取材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楼、高密度、大广场”的模式,缺乏城市的个性特征。事实上,“呆板的、毫无生气的、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本身,就是工业化在建筑方面的一大特征。

  工业化和全球化对中国城市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催化剂。现代城市理念在“工业革命”时代萌生,城市开发模式在“工业文明”四大原则——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基础上渐变形成,城市规模随工业区扩大而急速膨胀。目前,我国已处在重工业化时代,城市化的稀缺会反过来拖工业化的后腿。因此,当第一、二产业的结构比例发生深刻变化时,各地自然走向了一条“造城运动”的不归路。

  工业文明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工业化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巨大的诱惑力、影响力,打破了地域文化个性赖以生存的空间界限和文化界限,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助长了这种趋势。在建筑领域,长期以来,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文化一统天下,全球化更是把西方的价值观带到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我们看到,无论是北京、上海、大连、杭州,还是香港、台北、曼谷、汉城,或是纽约、巴黎、伦敦、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可以说,全球化话语的影响,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对全球文化的认同和对当代消费模式的共同追求,使传统城市特色日渐消亡。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得建筑市场日益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项目,由远离项目所在环境和背景的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对城市文脉的缺乏理解,以及开发商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了一种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城市、改造城市的自由。比如,相当多的境外建筑师在处理中国的旧城改造问题时,往往将城市看作一张白纸,把中国当作实现其建筑理想的试验场,在上面随心所欲地勾画蓝图。而本国的建筑师,要么服膺于西方理念,亦步亦趋;要么为了订单,迎合领导和开发商的意图。

  没有思想和个性的城市犹如没有灵魂的人。对于具有几千年城市史的中国来说,如果城市失去特色,将历史文化的底蕴破坏殆尽,“千城一面”,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么,不仅是中国建筑和中国城市的悲哀,也是对中国文明的糟蹋。们又对来自老祖宗的这些精神文化存货重视多少呢?

  智慧城市谁建谁出名,城市智慧更需默默无闻、长时间去积累。市长们抢着做智慧城市,也因为它听起来响、看起来实。在任期之内,铺成多少线路、改造多少小区,都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城市智慧里面的内容,比如城市管理制度变革、城市管理知识体系重建、城市观念理念更新,不大容易报上有名、电视有声、网络上易检索,所以城市领导对城市智慧的有效需求也显不足。

  物以稀为贵。按照我的推理,智慧城市将来不缺,而且好多城市都搞成智慧城市,所以要靠智慧城市去形成城市品牌、城市影响力,去吸引人才居住就业、去招商引资就并不容易。但是城市智慧过去缺、现在缺、将来也非常缺,要是一个城市能在城市智慧方面高出大家,这个城市就能散发出持久的、强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城市智慧就是创造城市软环境的智力支持、思想支持。

  最近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化突飞猛进,大城市小城镇总体数量越来越多,有的城市在硬件设施、技术装备上也不逊色于世界许多国家。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我们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缺少智慧城市,而是我们在很短时间内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城市化之路,我们太缺少城市智慧。在城市管理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值得我们市长们长思:我们是否构建起禁得起推敲的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等,来确保我们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