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内专家观点
Expert Opinions

谈谈中国的产业优势

来源:微信 作者: 责任编辑:
2021-03-05
我们知道美国各种拉拢同盟,来对中国进行技术产业封锁。技术不给中国用,芯片厂商不许卖芯片给华为等等。
我们一方面宣布要自力更生,用举国体制搞芯片的政策。另一方面,在海外,光刻机不卖给我们,芯片不帮我们代工,软件也不给我们用,我们的产业升级还能成功吗?

为此,谈谈中国的产业优势。


1.全产业链:又大又长又全

中国拥有的产业链,不但大,而且长,而且全。
大是指规模,我们的消费市场巨大,所以产业规模相应也巨大。
长是指链条覆盖很完整,比如汽车产业,从最上游的钢材原材料,到中间的零部件,再到下游的整车,再到下下游的汽车金融服务,都有。
全是指工业门类齐全。吃穿住用行,农林牧副渔,中国全都有。这就有了非常强大的协同优势,假设我想做一件T恤衫,它要自带心脏搭桥支架。不管合不合理吧,反正你真要,国内的产业链能帮你做。

所以大市场、全产业链这两个维度加在一起,让中国有了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还挺有文学性的:就是比我便宜的没我技术好,比我技术好的没我便宜。


2.大基建:基建特别完善
大基建有三张网,一是实体的交通运输网络,二是稳定的能源网,三是虚拟的移动通讯网络。
我们有高铁、公路和发达的物流网络,这已经让我们享受到了非常便利的服务。
二十年前,家里还隔三差五会停电停水,但现在很少听到停电,这背后是性能稳定的电力基础设施。
移动通讯网络拥有5G标志性技术,推动5G产业的创新,主力产业变革,进入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5G美好时代。
所以,实体的交通运输网络、稳定的能源网和虚拟的移动通讯网络,这三张网络结合在一起,让整个中国的生产和生活效率迅速提升,中国很多地方的效率都优于新兴市场,甚至比很多发达国家还要占优。


3.人才红利

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低成本开拓市场、增加资本积累的优势必然会消退,而教育、科技的投入将会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中国每年博士生招收6万余人,高素质人才数量已超美国;而国内研发人员人力成本不足欧洲和美国的20%。相对于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工人技术水平远高于他们;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技工工资又比较低,这样,中国就形成了新的“人才红利”。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证明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在逐步提升。未来,人才红利将不断发力,促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稳健发展。

4.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单一大市场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做一个产品,在中国这片规模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面卖的时候,不需要申请好几次许可,交好几笔关税,也不用做好几轮的语言和文化的翻译。又省钱又省事。
14亿人这样的一个大市场,所展现出来的消费实力非常的强,能够把一些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成本,降到史无前例的低。这也是中国大市场在产业意义上的革命性价值:不论什么产品只要在中国开始上量,它的成本就会降到人类历史上最低,因为它的规模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达到过的。
中国正在形成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我们很快就会取代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呢,这个消费市场还在快速的增长当中,所以它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市场,大到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没见过。
所以说,中国产业升级的趋势,是基于大市场、全产业链、大基建、人才红利的特殊优势,是中国自己的原生产业优势。在中国,有知识含量的劳动力的成本还是比欧美、日本这些发达国家要便宜很多。人才红利使得中国仍然可以用相对比较低的成本来进行科技产业的研发。虽然美国在一些技术上试图对我们卡脖子,但是没法阻断我们自己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革命的。这些是外部卡不住的。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不可否认,美国对我们实施的技术禁令确实会拉长我们产业升级需要的时间,但是它终将会完成。
关于这一点,我们非常有自信。


--------------------------------------------------------------------------------------------------------------------------------------------------------------------------------------------------------
免责声明
本网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行内专家观点列表
推荐阅读